辞赋通讯开栏语
辞赋欣欣,人才济济。辞赋文化,呈蒸蒸日上之势。
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,今开《辞赋通讯》栏目,旨在联络感情,沟通信息,繁荣创作,增进友谊。编者、作者、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、寄语。编辑部活动告知,各地方辞赋信息,作者感言,读者评议,文字图片短视频,形式多样,长短不拘。欢迎来稿,不胜感激。
来稿发送至cfwh2007@163.com。(投稿请标明:《辞赋通讯》栏目)
(一)人生感言(作者:闵凡路)
(一)
路在脚下,事在人为,敢与强手论高下,不信东风唤不回。
(二)
行万里路,方晓天地寥廓。读万卷书,更觉知识无穷。
书林学海,风光无限,纵横驰骋,其乐融融。
(三)
智慧之花不败,思想之树长青,仁爱之心律动,创造之情奔涌。
(四)
健康快乐智慧,乃人生高境界;仁爱诚信达观,为处事大原则。
(五)
豁达宽厚度人生,和善坦诚待友朋,事业长青心长健,功名利禄等浮萍。
(六)
庭院学步太极轻,书屋有闲走笔龙,追忆平生无怨悔,天涯处处皆友朋。
(七)
不言苦,苦尽甘来更幸福。不言退,蓝天展翅朝前飞。
不言悔,冰雪过后绽春梅。不言败,万里关山从头迈。
不言老,重剪晚霞作征袍。不言不是不存在,笑对人生乐天派。
活出一种精神,一种气概。
(2003年夏)
作者简介:闵凡路,高级编辑。《新时代中国赋》编委会主任。曾任《半月谈》杂志总编辑、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、《新华每日电讯》总编辑。 还曾担任《中华辞赋》杂志总编辑。
(二)庐山赋(作者:章勤)
华夏名岳,人文圣山。势凌霄汉,秀甲东南。控浔阳而引吴楚,襟彭蠡而带江川。拔地千寻,纳乾坤之灏气;横空百里,锁烟霭于崇峦。
若夫瑰异其形,嶙峋其骨。雾绕层峦,禽鸣深树。仙人洞外,幻绮霞而成虹;锦绣谷中,敷芳菲而泫露。云舒素练,掩青峰而呈画屏;岚涌危巅,翻银海而幻仙府。佛光乍现,映金轮于清霄;苍松盘虬,披翠霭于幽谷。三叠泉泻天外之河,五老峰擎云间之柱。静立其间,凡心归朴。
若乃危岩欲坠,磴道悬空。汉阳峰峭耸于霄汉,含鄱口豪揽乎洪溶。龙首崖之孤标,恍超世外;铁船峰之特立,若驶云中。石门涧间,苍鹰振羽;大天池上,云海浮峰。至如冰臼嵌岩,凝太古之寒魄;幽渊邃壑,彰造化之神工。玄机蕴于石骨,妙相出乎天钟。
至若四时嬗递,万象争华。春翻夭桃之浪,更涌杜鹃之霞。夏吐合欢之蕊,亦绽紫薇之花。枫醉三秋,染丹砂于绝壁;松凌数九,披素雪于断崖。林苑列珍,聚八方之异木;花径流馥,萃四序之奇葩。水杉摩云,证冰川之奇迹;珙桐栖雪,彰乔木之清嘉。金黄银杏,醇香雾茶。草木皆涵妙趣,烟岚自笼轻纱。
溯昔人文渊薮,芳迹星罗。陶令采菊,幽情寄于篱落;谢公寻胜,山屐踏乎崇阿。远公驻锡,虎溪三笑而证道;莲社弘法,高僧千偈以传佛。摩崖勒石,长存名家墨宝;东林净土,时响梵呗法螺。至如简寂焚香,理玄门之秘典;洞宾佩剑,留仙迹于烟萝。太白放歌,濯银河于襟袖;乐天寻句,筑草堂于林坡。茂叔植莲,理学阐于书院;东坡题壁,神悟寄乎嵯峨。复有白鹿呦呦,伴晦庵之传道;青衿济济,聆象山之妙说。千载风流沁崖壁,一山胜事未随波。
迨至光阴弹指,世事流云。避暑胜地,别馆星陈。万国衣冠,曾聚林壑;百年车马,久动层岑。时移世改,旧墅尚存。美庐空空,犹记当年之冠盖;牯岭攘攘,尽涤往日之烽尘。历劫难而弥秀,焕新颜以悦宾。乃有琴湖夜漾星河碎,云街昼喧笑语频。登临即入清凉境,凭眺顿消名利心。撷芳可舒怀,聆泉堪洗耳;观瀑足涤虑,抚凇亦澄神。至若飞梁渡壑,悬索穿林。青山默证兴替,涧水长浣尘襟。
噫乎!凌绝顶,瞰八荒。天风振袂,思绪飞扬。千峰竞秀浮云海,万壑争奇接混茫。赫赫山峦,永固坤舆之脊;煌煌文脉,长辉星斗之光。崖勒春秋凝翰墨,泉鸣昼夜漱琳琅。一山烟雨涵灵境,雄峙东南阅沧桑。
注释:
【1】陶令即陶渊明,谢公即谢灵运。
【2】远公即东晋高僧慧远大师,净土宗始祖。
【3】驻锡,僧人出行,以锡杖自随,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。
【4】虎溪三笑,佛门传说,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,相传慧远大师居东林寺时,送客不过溪。一日陶渊明、道士陆修静来访,与语甚契,相送时不觉过溪,虎辄号鸣,三人大笑而别。
【5】莲社,东晋时由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创立的佛教团体,以专修念佛法门、期生西方净土为宗旨。
【6】东林即庐山东林寺。乃中国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肇建,迄今1600多年,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。
【7】简寂即道士陆修静。洞宾即仙人吕洞宾。
【8】太白即李白,乐天即白居易。
【9】茂叔即周敦颐,东坡即苏轼,题壁,苏轼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题诗,即《题西林壁》。
【10】白鹿呦呦,相传唐代人李渤在庐山隐居读书时,养了一只颇通人性的白鹿,常伴左右。后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,其读书地亦称为白鹿洞。而成为白鹿洞书院,则始于唐、盛于宋,沿于明清。
【11】晦庵即朱熹,象山即陆九渊。
【12】美庐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著名人文景观,琴湖即庐山如琴湖,云街即庐山牯岭街。
作者简介:章勤,江西临川人,退休公务员。平时爱好古典文学,尤其辞赋,已发表作品上百篇。
(三)立秋赋(作者:傅永明)
金商司契,玉宇澄霞。蝉咽露而声咽,雁衔书以程赊。稼穑垂珠,承天恩之渥厚;林峦叠彩,焕物色之清华。昼促宵长,蕴丰登之酣梦;气清神爽,激壮士之豪奢。
观夫斗柄西移,炎精退舍。金风飒尔以徐来,玉露泠然而夜下。穹庐若洗,云卷云舒;碧水如鉴,荷擎荷谢。蝉嘶疏柳,咽残暑之馀威;雁唳遥岑,启新征之远驾。更兼蛙鼓池塘,声传清暇;蛩吟阶砌,韵入幽庭。望陌上之嘉禾,翻腾金浪;喜枝头之硕果,垂坠琼瑛。斯乃乾坤易律,造化含情。收溽暑之烦嚣,纳新凉之雅净。天高而愈阔,豁达胸襟;气爽而弥清,澄明心镜。物华之盛,岂独在春?秋实之荣,方称至境!
若夫节序如流,驹光过隙。览万物之荣枯,感四时之更易。商声乍起,或生宋玉之悲;木叶初凋,易动欧阳之戚。然则智者察机,达观顺律。笑繁霜之点鬓,愈显心雄;鄙衰草之愁颜,岂移志屹?效灵均泽畔,行吟未辍乎孤忠;慕廉颇帐前,谈笑犹横乎劲戟。闻鸡而起,砺剑锋于中宵;秉烛而读,探珠玉于往籍。豪情激荡,欲共星斗争辉;壮气轩昂,直向云霄搏击!何须叹逝水之东驰,当惜取斜阳之煜煜。
至若立秋之意,岂囿物情?实启奋发之思,长萦报国之诚。金商肃杀,砺劲节于松筠;玉宇高寒,淬精魂于汗青。丰年在望,兆黎庶之欢欣;伟业待成,唤英雄之远征。莫道桑榆向晚,霞彩尤明;休言老骥途穷,壮心未已。扬鞭则蹀躞云衢,策马而踏碎冰凌。破万里之层阴,气吞河岳;凌千寻之绝巘,志掣鲲鲸。仰观宇宙之无穷,俯察品类之昌盛。承乾坤之正气,养吾浩然;法日月之贞明,砺此坚劲。立秋之赋,非独咏时令之迁变,实乃歌志士之峥嵘!寄豪情于碧落,期伟绩于汗青。银发丹忱,再续华章之璨;赤心素抱,永铭家国之兴。
作者简介:傅永明,诗人、作家、辞赋家。创作格律诗词八千首,已出版发行了七本个人诗词集。原创骈赋188篇,代表作《人民赋》《祖国赋》《赤峰赋》《红山赋》《巴林石赋》《玉龙赋》。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字作品近百篇,有多篇辞赋作品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。
(四)《沁园春•天问》(作者:赵立凡)
浩渺宇宙,无穷奥秘,烟波星空。有亿万眼睛,仰望苍穹,人意情缘,向往回声。谁可召唤,祈望学问,破解知识,雄伟神龙。无尽天问,谁人知晓,天外奥秘寄蓬瀛。我情醉,探索多逸趣,发现其中。
幽深科学行踪。识与否遥望光年中。若万象天地,菩提灵性,五盘法门,太虚肇庆。银花簇锦,东风解冻,宝炬腾辉焕彩升。晷移影,凡尘风采曲,时当永盛。
作者简介:赵立凡,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,高级编辑。曾兼中国电视报总编辑、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院长。
(五)AI,诗人拒绝得了吗?(作者:姚泉名)
AI写诗,时下是个很火的话题,似乎没有一个写诗的人能绕开。其实,我们对人类投机取巧的惰性基因要有信心,利用人工智能写诗并不新鲜,在电脑网络刚刚普及的世纪之初,就有人鼓捣出了“作诗机”,在当时的互联网诗词论坛上现了一下昙花。由于并不完善,明眼人一眼就能识破,为人所不齿,不久就销声匿迹了。但利用人工智能写诗的尝试,一直就没有停步。去年11月举办的“2024中国荆门•中华诗词学术交流会”上,来自陕西交大的金中教授就展示了其人工智能作诗研发团队的成果——虚拟诗人“华七”即时作诗、对句的能力。新兴AI技术与传统诗词创作的碰撞与融合令人称奇,引发现场热烈讨论,会上形成基本共识:诗本质上是人的主体性的文学呈现,AI会淘汰平庸和人云亦云,倒逼诗人前进;为写诗而写诗,人写不过AI;为自己写诗,AI永远不行。
但时至今日,虽然仅仅过了两三个月,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发应用并迅速深入我们的生活,交流会上的这种自信似乎越来越缺乏底气了。因为从科学的角度而言,再细腻的人类情感都有可能被AI学习到,并被替代。在熟练掌握AI使用技巧后,在大数据的支持下,不要说写一首符合自己情感、经历、灵魂、需求的传统诗词作品,就是写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也不在话下。面对这种局面,我认为诗词爱好者们首先应暂停“为自己写诗,AI永远不行”的自我安慰,去坦然直面科技的冲击给文学创作领域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影响——既然无法反抗,就应该学会享受。
这便归结到如何熟练掌握AI技术,人机协作,去享受它给诗词创作带来的便利或乐趣的问题。AI再牛,说到底,也不过是一种创作的辅助工具。古人作诗也会寻求辅助,这从至今保存的大量类书、韵书等工具书就可明鉴。AI最擅长的是知识储备,人最擅长的是情感驾驭,“人机协作”大体会是这样一种模式:AI可以驾驭海量数据,并根据人的需求迅速提供初稿,人再对之反复进行精细加工,完成最符合自己情感、意愿的定稿。在此过程中,人依然是创作主体,即对AI施以何种创作指令,对AI给出的初稿如何润色,总归还是人的创作能力的体现。由此似可这样断定——平庸的诗人,AI也超度不了他的平庸;高明的诗人,AI可以辅佐他更加高明。诗刊的编辑、赛事的评委们也无须再纠结某稿是否为AI作品,因为将来大多数作品可能都是“人机协作”的结果,这必然会成为一种审稿“默认”,但平庸与高明依旧会判若云泥。在借助AI的洪荒之力,诗作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的将来,哪怕平庸者偶尔“协作”出高明之作,我们也只能认了。我相信,若干年后的诗人聚会,在评价对方作品时,必定少不了“您使用AI的水平比我好”之类的褒美之词,闻者也并不会感到尴尬。当然,将来出现“拒绝AI创作联盟”之类的团体,也是可预见的。
最后,我想谈谈创作伦理的问题。在AI智能介入创作的过程中,我们应尊重“人”的创作主体权,知识产权应归属于“人”,但AI可能会带来更多抄袭或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现象,这就需要“人”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。AI不是法外之地,相信不久的未来,AI会建立起“反AI”的技术,对任何作品都能查验真身。
2025年3月31日
作者简介:姚泉名,号涿庵,湖北武汉人。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。著有《竹笑集》《涿庵集》《捧来一掬手如蓝》等,主编《当代诗坛百家文库》《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》等丛书。
本栏目主编:王德艳